8月上旬,江苏淮北地区陆续开启了“烧烤”模式。江苏农垦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志高带领团队穿【chuān】梭在密不透风的玉米田里,头顶烈日【rì】、脚踩泥巴,上烤下蒸、汗流浃背,用脚步丈量炽热的大地,用汗水保粮食丰产丰收。
高温下的坚守,是职责、是使【shǐ】命!然而这样的场景,在张志高36载的育种岁月里,几乎是常态。36年来【lái】,他带领团队怀揣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,像农民一样劳动、像土地一样奉献,攻克一道道育种难【nán】关、攀登一座座科研高峰,在江苏农垦现代种业发展中留下了铿锵足音,先后育成 “苏玉34”“大华1146”“大华1870”等31个优良玉米品种,2012年被江苏省农垦授予“第二届江苏省农垦系统劳动模范”称号,2015年获江苏农垦“第二届人才【cái】突出贡献奖”。张志高【gāo】表示,搞育种就是与“天时”赛跑,太阳【yáng】在哪里,他们就在哪里【lǐ】。
玉米授粉是培育【yù】良种至关重要的环节,授【shòu】粉最关键的时期正是盛夏三伏天,地里温度调节高达40℃以上,然而花粉存活时长仅6个小时,人工授粉正赶上一天中最闷热的时段,他每天要连续给玉米套袋、授粉、挂牌8到9个小时,团【tuán】队每天套袋近3000个,汗水【shuǐ】湿【shī】透衣服,太阳晒黑脸皮,腰弯得都直不起来,皮肤也被玉米叶划出一道道血口子,花粉落到脸上、脖颈、身上,汗水一浸,又疼又痒。
江苏淮北地区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,为缩短育种周期,加快育种进程,1993年,张志高决【jué】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,大大缩短了玉米新品种的育成时间段。就这样,他像候鸟一样,冬季海南,夏季淮北,太阳在哪里,他就在哪里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这一坚守便是30年。每一年,张志高都像呵护孩子一样,精心侍弄【nòng】着每【měi】株玉米,期待它的每次发芽、抽穗、结果。在忍受蚊虫酷暑、寂寞孤独的南繁基地,他忘记了北京时间段、只有育种时间段,忘记了节假日、只有工作日【rì】,从家乡到异乡,从少年到白头,张志高吃尽了苦,流尽了汗,遭够了罪,但【dàn】他却满怀【huái】豪情,看到选育【yù】出的新品种,一切苦难便都烟消云散。
寒来暑往,愈挫弥坚。他【tā】以选育高产、优质、耐密、综合抗病性强【qiáng】、适应能力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为目标,以每年2代的速度,从1987年到现在共进行了72代的选育【yù】过程,成为江苏省育成审定品种最多的玉米育种专家。2012年审定的苏玉34,10年来累计推广面积过百万亩,同时也为江苏农垦10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服务了坚实的品种保障。玉米新品种大华1146,在市场上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,2019-2022年累计销售玉米种子75万斤,累计推广面积40万亩,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两千余万元。年近【jìn】花甲,壮心不已。夕阳西下,站在连云港【gǎng】玉米试验田里,望着列兵般整齐的玉米方阵,他告诉技术员,一个好的新品种的育【yù】成,需要“十年【nián】磨一剑”,而这10年,你将经受无数个烈日的炙烤和高温酷暑的考验。目前,黄淮海的玉米还不能按粒机收,打通玉米机械收获籽粒“最后一【yī】公里”,这就是我们下一步科研攻关的方向,也是你们【men】青年一代尽力的方向!
这就是【shì】酷暑下“追太阳的人”,在玉米田里用汗水换来【lái】丰收的希望,用脊梁撑起江苏农垦粮食安全性的大厦。